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其实都离不开这个“怪圈”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捷和心理”,已获得授权)

最近,不少家长、老师都在抱怨,说自己的孩子/学生太拖拉了!怎么说也没有很好的改善,反而情况越来越糟糕,不仅仅在拖拉,而且还开始学会了顶嘴,每次说他们,他们总有一大堆的理由来反驳自己。

想管,又管不了,不管吧,看着他们如此拖拉,心中又会冒起一股无名火,从小声的说,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到最后甚至动用武力了,但依然收效甚微,让家长、老师们都心烦不已。

让我们来通过以下的情况,看看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吧~

小童妈妈

“快点!”这两个字,已经成为了小童妈妈每天的口头禅了。

从早上开始,小童的妈妈就不断在催促小童,让他快点起床、刷牙、洗脸、穿校服,然后吃早餐、上学,到晚上的晚餐、作业、洗澡、睡觉,小童的妈妈就是不停的催催催,而小童依然是我行我素,没有丝毫的改善,小童的妈妈很苦恼,但却无计可施。

小童

“等一会儿”这四个字,已经成为小童应付妈妈最常说的一句话了。

小童每次听到妈妈的唠叨都很不耐烦,明明有时候自己就是想睡晚5分钟再起床,或者正在玩、看书的时候,她总是在旁边催催催,每次都打断自己,心情真的很郁闷,偏偏和她说的时候,她又会说很多大道理,而且声音会变得越来越大,最后错的总是自己。

究竟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问题,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做事情不要那么拖拉,要积极主动一点,能够可以顺从地完成自己安排的事情,让自己可以更加的省心;而孩子则希望有多一点的玩耍时间,希望家长不要老是催促自己,而且声音还是一次比一次高,整天的催促让自己也是心烦不已。

双方都没有真正去理解对方,而且都习惯了用情绪去与对方沟通,这样沟通出来的效果,可想而知。

在这场角力下,家长会失去什么?

1. 情绪的变坏

过度的催促,不仅没有带来良好的改变,而且会让家长的情绪越来越暴躁,越来越不耐烦,只要一丁点的不顺心,就会马上情绪高涨,长期处于这样的情绪状态下,家长会变得越来越焦虑。

2. 亲子关系会变差

催促孩子,造成了孩子的叛逆,使亲子关系容易冰冻起来,交流也因此而变少,越来越不了解的双方,只会导致越来越多的争执,而这种恶性循环每天的重复,不能够解决任何事情。

3. 身体的崩塌

负性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便会在躯体反映出来,如失眠,总是想着不好的事情,越来越多的抱怨,也会导致样貌的变化,如皮肤变得粗糙,身体容易疲累等等,长期下去,身体只会越来越差。

4. 孩子的成长

在不断的催促之下,孩子的反抗心理越来越强烈,往往只会和家长背道而驰,孩子的性格也会因为家长的焦虑而变得焦虑,而这种带有强迫性质的命令,也会让孩子反感,这对于孩子的成长只会带来更多不利的影响。

拖延症,可以这样应对:

1. 建立日常习惯表

为自己和孩子建立一个日常行为的习惯表,让彼此都按照表格来执行,一段时间后,当习惯已经形成了,拖延自然就不再存在了。而这个方法的难处在于,家长也必须建立自己的日常行为习惯表,要以身作则,身教的效果永远比言传要好。

2. 让孩子体验拖延的后果

如果孩子起床晚了,他上学自然会迟到;当他不写作业了,他可以玩耍的时间自然会减少。当孩子体验到拖延带来的后果时,他们会开始醒悟,会尝试着去改变,但不要指望孩子一下子就能够变得积极而持久,在他愿意改变的同时,适当的鼓励将会起到很好的强化作用。

3. 态度温和而坚定

当希望孩子去做事情的时候,可以跟孩子说:“你要现在开始执行,有困难或者完成后就来找我,我会进行检查的。”说话的时候语气要温和,态度要坚定,而且不能朝令夕改,要让孩子知道你的态度,令孩子能够明白当下该做什么事情。

4. 给予孩子有限的选择

对于孩子,不能直接给予命令,而是给予他们适当的选择权,但这种选择权并非没有限制的,你可以跟孩子说:“你想5分钟之内还是10分钟之内去洗澡?”通过具体的限制,让孩子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5. 分步骤

如果任务过于复杂或困难,不妨与孩子一起将事情分成各个小步骤,然后通过完成小步骤来完成总的目标。在完成的过程中可能会犯错误,但要让孩子知道,错误是人成长的必经之路,家长也不需要孩子做的十分完美。

授课导师

张欣华   

国内著名游戏治疗专家
课程:6
粉丝数:1655

精选留言

FEI188240944
  
慢慢以身作则,希望凑效,谢谢老师!
08月26日 21:57  
谭金梅
  
小知识大道理,对冢长有认识。谢谢
05月02日 22:46  
屈峰
  
写的很好,受益匪浅。谢谢!
05月01日 1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