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时主讲教师
王龙玺 玛丽斯特普中国 项目主管
2011年韩国上映的电影《熔炉》,这部以儿童性侵害为主题的电影,震惊了整个韩国社会,并且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促进了国家相关法律和政策的改变。仅仅就在两年后,韩国又上演了同类素材的电影《素媛》。
而且在同一年我们国内的媒体也连续报道出了多起十四岁以下的女童遭受性侵害的案例,并且在随后的两年,逐渐成为社会和公众舆论关注的焦点。随着媒体大量的报道,关于儿童性侵害很多原本鲜为人知的事实逐渐被公众所了解。
比如,在所有的性侵害中有超过百分之七十是由包括家长、亲人、老师和邻居在内的熟人来实施的;男孩儿和女孩儿有同样的几率遭受性侵害。
今天很多的组织已经开发了非常多成熟的、防止性侵害的材料,家长都可以非常方便地在网上直接购买或者下载电子版去进行学习。但是对于性教育来说,这远远不够。严格来说,某一些防性侵害的教育,其实只是属于安全教育。如果我们把它们完全等同于性教育,就会产生非常多长期、有害的影响。
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在纸上写下一个“性”字,然后让那些上过防性侵害课程的儿童去写下他们联想到的词语,我们会发现大多数词语都是那些负面的、可能肮脏的、下流的词汇。有一些女孩儿甚至认为男性就是会侵犯他们的群体,就像大灰狼一样。我们很难想象在这样观念下影响的孩子可以积极健康的成长并且发展完善的人际交往的能力。
我曾经有一次在青岛的海边游玩的时候碰到了一位外国的母亲,她的女儿长得非常的漂亮,金发碧眼就像一个洋娃娃。很多游客看到了非常喜欢,都想要去跟那个女孩儿合影。但是那个妈妈就会问那个孩子:“你想要去跟他们合影吗?”女孩摇摇头,然后母亲就会友善的告诉其他游客:”她并不想合影。”
在我们的文化中,出于礼貌,我们可能会通常鼓励孩子去合影,或者说“让阿姨抱一下”“去跟叔叔照一张照片”。很多成年人在看到一些非常可爱的孩子的时候也会忍不住走上去摸摸他们的头或者捏他们的脸。有一些孩子可能会觉得很高兴,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真正的乐意。
其实儿童和成年人一样,他们都是具有对于身体自主的权利,我们应该告诉孩子的是:无论谁做了什么样的行为,无论这种行为是否处于善意,只要他感觉到不舒服或者不想,他就应该去直接的对对方表达自己的看法。所以对于儿童来说,真正的如何去识别性侵害,我们认为理解身体自主的权利其实非常重要。
同样,如果他们感受到那些积极的情绪,比如说喜悦、开心、兴奋、激动,也可以在征得他人允许的情况下和他人通过肢体接触来表达这样的情感,比如握手、击掌或者是拥抱。我们在很多欧美电影中可能是常见到这样的情节,早上上班之前妻子和丈夫会亲吻,然后并且说我爱你,孩子这个时候就在旁边吃饭。其实这样情感的表达会非常的好,因为它能让孩子感觉到父母非常的相爱,并且从中找到温暖和安全的感觉。
在我们的社会中,我们的文化相对情感的表达会趋于内向,很多家长希望通过非常正经的行为或者姿态来保持自己权威的感觉。但是我们往往发现那些肢体接纳度更高以及更自由的能够表达自己情感的孩子往往成长会更加的幸福。
在今天的社会,儿童和青少年都有可能遭受性侵害。所以,一方面我们需要通过司法教育等等不同的途径,来尽可能的减少侵害行为的发生。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要非常小心翼翼的避免性侵害的概念被泛化。以及由于对于性的避讳和羞耻感,而带来的长期的伤害。
回想一下我们在第三节课中讲到的那个老校长从小放牛,然后模仿牛的性行为被父亲毒打的例子,儿童和幼儿在很多的游戏当中都会产生不同的接触。
我们曾经碰到过一个妈妈,她说自己幼儿园的女儿,每天回家都会跟她亲吻。可是有一天他发现女儿回来亲的不是她的脸,而是她的嘴,并且在亲吻的过程中把舌头还伸了进去。母亲觉得很奇怪就问她是跟谁学的,她女儿说是因为在幼儿园同班的一个男同学这样对她,然后告诉她这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
母亲告诉她这的确是爱的表达方式,但是是在她成年之后,遇到了和自己喜欢的人在双方同意的前提下去发生的行为,如果我们对陌生人甚至对朋友这种事情其实是非常不礼貌的。母亲跟女儿说希望第二天去了幼儿园之后让她跟男孩儿也表达同样的看法。于是第二天女儿就照母亲的话去做了。从此以后男孩再也没有对她或者对其他人产生这样的行为。这位母亲的做法其实非常的正确,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像她一样把一个跟性有关的行为,没有当作成非常惊慌失措的事情去处理。
我们曾经就了解过有一个三岁的女孩,然后跟她邻居五岁的小哥哥在一块儿玩儿。那个小哥哥脱掉了她的裤子,并且把手指伸进了阴道。女儿告诉母亲之后,母亲就闹到男孩儿家里,然后说我的女儿一辈子就被你们家孩子给毁了。其实我们并不了解这个事件的细节,但是仅靠推理我们就能够知道,这并不是性侵犯,而只是小孩子之间,因为好奇而产生的一种性的游戏。我们都需要通过一些简单的教育来让他们学会如何礼貌地对待别人,但是其实事情本身并没有那么严重,家长的情绪反而可能强化事件的影响。
退一步讲,即便这个女孩儿真的遭受性侵犯,我们也不认为一个女孩或者说一个人在遭受性侵害之后就会毁掉整个的人生。我在培训中曾经遇到过一个女孩儿,她说小时候她遭受过老师的性侵害。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把手伸到她的内裤里去触摸到了她的阴部。回家以后她把这些事情告诉她母亲,可是那天之后她觉得整个世界都乱套了。
那一段时间里她不被允许去学校,每天有不同的人包括校长、警察还有各式各样的人跑到家里来。她形容说,当时感觉就像是过年了,周围的人都在放鞭炮,非常的喧闹,只有她一个人非常安静的在这个事件的中央,没有人去过问过她的感受,没有人问过她是怎么想的。可是在她成长的过程中,她的母亲一直不断的去跟她强调:”千万不要把这件事告诉别人,千万不要让人知道你有这样的经历。”以至于让她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种极强的负罪感,认为是自己犯了什么巨大的错误。特别是在她成年以后母亲去建议她做处女膜的修复手术,让她非常非常的难过。
我们并不是说性侵害是不严重的,毫无疑问,我们需要通过用司法和立法的方式,让那些实施性侵害的人都接受到应有的惩罚。可是,对于那些受害者,我们是否需要进行更多的反思?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他遭受到了抢劫或者偷窃,他可能可以和朋友去倾诉自己的感受,甚至在微博朋友圈公开的去表达自己的感想和评论。但是我们很少看见有人遭受性侵犯之后能够很自然、很坦诚的跟朋友去倾诉自己的感受。那么为什么同样是受害者,那些遭受了性侵害的人,他们所承担的社会压力就要往往大于其他的受害者?
我曾经看过一部电影,因为这部电影中有一些血腥和暴力的情节,所以不太方便说它的名字。电影讲述了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儿被她的邻居绑架、囚禁在地下室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性侵,在这一个月里女孩儿承受了巨大的身体和心灵的折磨,但是她始终没有放弃求生的希望。终于被她抓住一个机会,在跟邻居进行了激烈的搏斗之后,她冲出了地下室,跑回了家里。当时母亲正在家门口跟警察说话。而女儿衣衫褴褛,浑身是血地冲进了家门,并且昏倒在了地上。
最让我感慨的一幕也就发生在这儿,当时电影插进了画外音,是女儿在多年以后回忆起这段场景时候内心的独白。她说:“看着拼死逃回家里的女儿,这位母亲应该是喜极而泣,紧紧的拥抱着女儿,但是并没有那样。看着全身赤裸、戴着手铐、浑身是血的女儿,母亲应该明白在她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吧?但她就像看着一个慎人的怪物,全身僵直在那里,冷漠的抗拒着自己的女儿。虽然当时情况极为特殊,但是母亲像是责备的眼神。长久的深刻地折磨着我的内心。”
在整个事件中,她唯一感到一丝温暖的,就是那位为他检查身体的女医生,一直紧紧的抱着她,在她耳边小声的重复着:“没事的,没事的。”就像是一个母亲紧紧的抱着自己的女儿。因为邻居的强暴女孩儿怀了孕,在做手术的时候医生一直在跟她小声地说:“不用担心,你什么事都没做错,一件事也没有做错。我会帮助你把身体恢复成原样。”这女孩儿后来回忆说,医生的话当时就像是温暖的热水去包裹着那颗因为父母意外的反应而伤透的内心。正是因为这位医生带来的温暖,这位女孩在未来也成为了一名医生,她非常渴望向那名医生一样,成为温暖如热水般的存在。
我可能要分享一个异端学说,那就是:那些与性相关的风险,比如离婚、流产、遭受性侵害,它们其实和高考失败、失业、生病一样,都只是我们每个人在漫长人生中可能遇到无穷风险中的一种。我们当然要想办法去避免这些风险的发生,但是生活是复杂和多元的,总有一些人会遭受不幸。我们未来没有任何可能再将年轻人关在一个笼子里面去避免所有风险和危害的发生。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更重要的是,要每一个年轻人拥有一种无论经历了何种痛苦,都能够走出来,并且重新面向未来的勇气。
每个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些不幸会发生,但是让我们真正重新振作的从来就不是那些知识和道理,而是我们亲近之人长久、持续的陪伴。虽然那些负面的经历会让我们的人生中留下伤痕,但是没有人能真正的断定这些伤痕在更长的人生周期里,究竟会给我们留下积极还是消极的影响。
我想我们每个人一定都认识那么一些人,正是因为过往巨大的伤痛以及亲密和信任的人长期的陪伴,才让他们学会了那些美好的品质,比如坚强、勇敢、豁达还有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