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陶杰鹏。欢迎大家回到理财课堂来。
在上一次我们的课程里面讲解了理财规划就是规划我们的人生,建立了理财的理性思维模式,不仅能够缓解我们的焦虑,而且能够让我们便识生活中的理财陷阱,避免掉坑。相信经过上节课,我们就再也不会被那些所谓的三年财富自由的广告所迷惑了。
今天我就来跟大家正式的介绍一下正确科学的理财规划应该是怎么样的。那就是C F P (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ing)国际理财规划的标准流程。
这一套国际通行的C F P 标准是在过往50年中被反复验证的,得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的认可。我们的理财规划师为大家提供的理财规划服务也是严格遵循这一套国际标准化流程来进行的。
在正式介绍C F P理财规划服务流程之前,我先要给大家强调一个最基本的理财观念,那就是储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储蓄、储蓄、储蓄。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只有通过储蓄积累本金,我们才能够通过理财来实现增值。所以储蓄、本金是基础。
如果现在大家没有储蓄的习惯,那就从现在开始改变。大家千万不要借钱去理财投资,那些炒股亏钱之后跳楼自杀的,基本上都是因为借了钱去投资,结果不仅没有挣到钱,还欠了一大笔债务。
之前上了热搜,在上海借钱找比特币最终和老婆一起跳楼,又没有死成,求法官判自己死刑的那个人间悲剧,足够让大家警醒。
存钱这个道理是很简单的。大家可能会说:“我都懂,但是我就是存不下来,本来就不够花,赚的也不多,怎么可能有钱存呢?”
其实这种是因为方法没找对,这种存钱的思维模式有问题,其实没有人觉得自己的钱是够花的。如果按照这种思维模式,你永远都存不下来钱。
正确的储蓄观念应该是先存后花。先存后花,定下自己每个月需要存的目标金额,拿到工资后,先把这笔钱存好,剩下的钱才是我们这个月可以花的,拿剩下的钱来分配去花在什么地方。
当然一开始这个储蓄目标的金额不要定太高,不然的话一下子生活质量下降太多,适应不了,就很难长期的坚持下来。如果一开始没有一个标准,我可以建议大家先尝试存下工资的10%,有实验证明,其实如果我们的支出减少10%,对于我们的生活品质是不会造成什么重大影响的。但是你这10%最初的三五百块就是改变你人生的第一步。
(年结余最好在30%以上)
我们端正的这个储蓄的观念以后,咱们就可以开始来理财了。上一节课里面我们明确了,我们首要解决的人生目标是我们的养老金和孩子的教育金。咱们就以这两个目标为例子正式进入介绍国际标准的理财规划流程应该是怎么样做的。这个流程一步步下来是很细致的,总共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步骤。
第一步:量化目标。我们的重大目标是养老金和教育金,我们第一步要算出来这个目标到底是多少钱。就如同当年孙老师问我那个问题一样,我们到底要存多少才够。
第二步就是我们的家庭财务分析,看看我们现在家庭目前的财务状况,财务健康度,明确我们能够为了实现目标投入多少资源,能往我们目标里面存多少钱,能往我们的目标里面存多少钱。
第三步就是定制方案,根据每个家庭的风险承受能力匹配适合的投资产品,让投入的钱保值、增值,最终实现我们的目标。
一、量化目标
下面具体来说第一步——量化目标。我们以教育金为例,要科学的算出教育金需要存多少。首先要明确我们的教育期许路径。每一个阶段从小学直到研究生是选择公立、民办还是高端的国际学校,大学和研究生是否选择留学,是选择欧洲、美国还是香港等地区。有了这些具体化的目标信息,我们就可以通过科学的方式计算出来。
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用当下要完成整个教育路径的这个金额的汇总,然后算上通胀的影响,计算出目标达成那一年所需要的对应金额。
比如说孩子现在是3岁,如果我想十五年后18岁,他去澳洲本科留学四年,那澳洲目前每年的费用加上生活费大概是30万 ,4年大学一共120万 。再结合通胀率算出15年后完成大学四年的费用总共要205万 。
而这就是我们十五年内我们要完成教育金储备的这个目标205万 。
因为通胀的影响时间是敏感的,15年是205万 ,14年的金额又不一样。去澳洲,去美国,去香港也都不一样。所以针对每一个家庭的差异化目标,我们的理财规划师都会科学的协助您计算清楚。
同理养老金的目标金额计算方法也是一样的。我们把现在每年的生活支出,旅行费用、医疗费用等等加总在一起减去我们现在要还的房贷、车贷这些负债。因为在我们退休的时候,房贷、车贷都早已经还完了。然后我们再按照每年的通胀率去计算到我们预期退休时候年龄,每个月具体要花多少钱。然后再乘以我们一共要准备多少年的养老金,得到了一个总额。
有了这个总额,我们在减去社保覆盖部分,剩下的缺口,那就是我们自己要提前准备好的养老金的目标了。
其实这个目标量化的思路很简单,只是计算的过程比较琐碎,一定要精准。我们的智能系统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不同的理财目标有各自的属性。所以我们要根据不同的目标的特性更加全面去思考实现目标过程中的一些小细节。
1.1 教育金储蓄目标的特性
现在说教育金这个目标,它的特性是不具备弹性。什么叫做不具备弹性呢,就是孩子今年3岁,15年后读大学,这个时间点是固定的,它不会延后16年或者提前到14年,除非你的孩子很聪明,跳了一级。正常来说,这个15年是不具备任何弹性的。其次是孩子上大学的费用也不具备弹性,这个费用取决于他所考取的那一所大学。
因为他不会因为你的主观意愿有任何讨价还价的空间。比如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世界一流学府。如果孩子考上了,那恭喜你,孩子一定会有大出息。每年的学费是5万-6万美元,再加上基本的生活费用,一年大概要花10万块美元,就是没得讲价的,没有弹性。
有朋友会讲,如果能够拿到奖学金呢,要是孩子能更有出息,拿到奖学金,那是另外一个事情,那是锦上添花。
作为父母,我们肯定要尽可能的做好万全之策,不要把这个不确定性性压到孩子的身上上。难道你跟孩子说你拿不到奖学金就不要去读普林斯顿的吗。那是普林斯顿呢,孩子考上了普林斯顿,已经打败了全球99.9%的人呢,我们真的还要在钱上面去为难孩子吗?
所以教育金的准备,在金额上面也不具备弹性。说到这里,我给大家一个建议。有能力的朋友在准备孩子教育金的时候,至少把目标设置到研究生阶段。原因很简单,大家现在可以去百度查一查考研的一个趋势数据。考研的人从10年到21年,每年都以一个20%-30%的速度在增长。10年报考的人数140万 。到了20年,10年的时间变成了340万 ,翻了一翻。
大家有没有一个感知?在单位里面呆久了,你会觉得入职的新人,这些年轻人的学历在不断的上升。我记得我小时候看过一个电影,电影里面说是一个汽车厂分配到了一个大学生,是读农业的,厂里面的厂长都出来欢迎这个大学生,兴奋的不得了。
当年的一个大学生就如同珍稀动物,说到这个大学生态分配工作有点暴露年龄哈。现在大家看看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在一二线的城市,所以说本科生已经是企业用人的基础要求了。如果不是211、985这些名校毕业,那基本上靠学历要赢得一个比较高的起点,是不现实的。
在设想一下,等我们的孩子毕业之后,十年、十五年以后,有多少人会考研,会有多少的硕士毕业生。另外的一个数据也很值得大家参考,不同的学历对应不同的薪资水平。
这个大家随便百度一下就能查到,现在名校学历的薪资标准比非重点高校的本科高出了30%,而研究生又比重点高校的本科高出了近乎25%。
我是会鼓励我的孩子读研。如果他愿意,起码他以后出来社会的时候会有更多更高的选择。教育金的储备还有另外一个特性,就是它的不确定性。虽然我们现在的规划很理想,但是孩子不一定按照我们的意愿成长,但这个没关系,我们在财务上做好充足的准备,无论是什么状况,都起码不会在钱这方面拖累孩子,我们尽到了我们作为家长在财务上供给教学的这个责任。即便孩子以后不读大学,他想唱歌,我们也可以把存下来的教育金作为他的创业基金,对不对?
1.2 养老金目标的特性
下面再来说一下养老金的储备的这个特性。养老金这个储蓄目标,他跟教育金的储蓄目标的特性是刚好相反的。首先养老金具备一个确定性。每个人都会老,所以每个人都需要准备自己的养老金。但是和教育金相反,他在时间上面和金额上面是有一定的弹性的。
这个很容易理解,是吧?退休的年龄虽然国家规定,但是我们个人也可以根据我们的主观意愿和我们已经储备了财务能力,自己去做一些弹性的调整。如果储备充分了,我们就提前退休、环球旅游,如果在60岁的时候,虽然是国家的退休年龄,但是我们还觉得储备的不太可以。我们再多工作几年也是可以的。所以在时间上面是有一定的弹性。
而且对于退休之后的这个生活品质也是可以根据我们的主观意愿做调整的。所以这就是它的弹性所在。
说到退休养老,我在这里展开一下。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做《百岁人生》,看到的一个消息,这对大家来讲,可能是个好消息。但是如果我们不去提早应对,他可能会变成一个坏消息。这个消息就是我们的平均寿命在延长。
19年我国统计的平均寿命是79岁,但是在15年的时候只有74岁。所以大家可以明确的看到我们其实是开始变得更加长寿了。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去测算一下,今天群里面的朋友,我觉得大概率都能够活到90岁,惊喜吗?
对于大部分人的第一感知,长寿当然是个好消息。但是如果寿命变长了,钱包却没有准备好,那长寿就可能会变成一个诅咒,贫穷的晚年有多么凄惨,大家可以自行百度一下。有些朋友会问。我们不是每个月都在交社保吗?养老靠国家。
我在这里先给大家一个结论,除了编制内的公务员,他们这些单位的社保养老金可能会高一点,其他的企业职工基本上不要去妄想,靠社会养老金完全解决我们的养老生活的问题。退休指望国家这个想法一定要改变。
大家千万不要参照我们这些父辈已经退休的,吃大锅饭的那个年代,那是完全由国家承担的。我父亲现在也退休了,他每个月还能够领到一份不错的退休金,当年他也没有交过社保,所有东西都是国家兜底,但是那个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社保改革就是基本上改变了整个的制度,再也不存在国家兜底的这种养老制度了,社保改革的根本原因,就是国家已经没有能力去做完全的兜底。这并不是我们国家独有的一个问题,也不是我们国家制度的问题,这是一个全球所有国家都要共同面对的难题。
大家都知道全球人口老龄化都听多了,但为什么社保养老制度面临这么大的困难,这个要追根溯源到这个社保养老制度的起源开始来说,最早的这种养老制度的设定是德国在19世纪初设定的,其他国家的养老制度当时也是参考这个原始模型去建立的。但是呢,现在这个养老自助的两个基础的假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是人口老龄化,第二是出生率下降,而致命的原因就是我们长寿了。最早的社会养老体系。德国1890建立在19世纪中叶,欧洲平均寿命才是40岁,刚刚超过40岁。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欧洲的平均寿命才刚刚超过40岁,而当时制定的养老制度,退休年龄是70岁,所以整个德国只有2.75%的人可以领取退休养老金。对比现在,因为长寿了能够领取退休金的人口比例没有80%也有70%了。这样的模型不出问题才怪。
另外一个因素,出生率的下降导致年轻人工作交社保的人少了,长寿导致领的人多了。
这些基础的参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一个养老金制度的模型的崩塌是可以预见的,也是必然的。
其实在20世纪初,人口平均寿命超过60岁以后,各国的政府早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也都用不同的方法去修正。我国也一样。比如整个社保体制的改革,把事业单位跟企业化为归纳到社保养老体系里面。
现在我们国家的养老体系是有三个支柱部分组成的。第一支支柱就是政府,就是我们的社保养老,第二支柱是企业——企业年金。第三支柱就是我们的个人养老储蓄。
我们先来说第一支柱——社保,社保一定要买,而且尽量按照最高规格去买,他是最基础的民生保障,给我们兜底。上面也说了,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保的待遇可能会逐步的降低。所以光靠他是不能够完全解决我们的养老问题的,需要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
第二支柱就是企业年金,也叫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让企业和单位和个人一起共同承担部分的养老责任,共同缴费。而且账户里面的钱会有专业的投资机构进行托管,让他们以后几十年里不断的实现增值。
企业年金不像社保一样,是用现在年轻人工作交的社保去给现在在领养老金的人,这一部分的钱其实属于个人的。你和企业缴的越多,退休之后账户里面的钱就会越多。每个人管好自己的钱,不会受到老龄化的影响。这在很多的发达国家里面是一个主要的养老金储备方式。企业年金经过了70多年的时间,印证是科学有效的。
比如美国的401K计划,香港的强基金计划,澳洲的超级年金计划等等。在这些国家里面企业年金的国民覆盖率都从50%到100%不等。可惜我们国家的这个第二支柱的覆盖率只有2.6%,还是远远不足的。
目前国家对于企业年金没有一个明确的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不足,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因此短期内企业年金这一部分还不能够马上大范围的展开,为我们个人养老开始做准备。
最后的第三支柱就是我们个人自主的商业养老储蓄计划了,国家在十四五规划里面,重点强调了要大力发展养老的第三支柱,都已经写到十四五规划里面了,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在成熟的国家里面,个人的养老规划应该是怎么准备的呢?
他是个人通过金融机构建立个人的退休账户,定期往里面存钱,并由专业的理财师去提供资产管理的理财服务。在我们能够承受的风险范围下追求收益最大化,战胜通胀这个敌人,这个是必须的。等到退休之后,我们就能够如期拿到当初目标设定的养老金。
这个就是我们理财规划师给大家提供的一个核心服务。此外,在整个养老金的储备中,我们还要解决一个关键的风险点——长寿风险,没错,长寿也是一种风险,这个风险点需要配置养老年金保险来解决。
大家回想一下养老金的目标的设定是怎么做的?我们是用现在的生活开支算上通胀得到退休之后每年的生活开支,然后再乘以所需要覆盖的年份,再减去社保替代的部分,对不对?按照这样科学的方式,我们准备的养老金是足以覆盖我们期许覆盖的年期的。
但是问题就出现在这个需要覆盖的年期上面,这是一个估算。假如按照我们60岁退休,预期覆盖20年,这样的规划到80岁妥妥的没问题。但是如果我们活到90岁呢,后面的10年咋办?
前面说我们的寿命在延长,所以这就是我们说的长寿风险,长寿导致的风险,我们的预期寿命是不确定的。哪怕你现在规划覆盖到90岁,你有可能活到95,100,但是又不能够不断的提升我们退休储备需要覆盖的年期,那会导致我们的目标无限放大,以致我们看到目标具有一种无力感,没有办法承受所需要的投入,整个规划也就坍塌了。
所以正确的方式是配置部分的年金险对冲这个长寿风险,年金险的设计是很特别的,他是很好的应对这个长寿风险。我们年轻的时候交10年,15年的年金保费,到了约定年金提取年龄,基本上就是法定退休年龄了,每年都可以拿到固定的金额,活到老领到老。
大家可以想象为啥年金险可以抵御长寿风险吗?固定金额活到老领到老,多活一年拿多一年赚多一年。有些聪明的同学可能马上反映了,如果我没有活到领完保费的那一年,那不是亏了吗?放心,这种事情是不会发生的。条款上是有注明会有最低保证领取年期。哪怕人不在了,没领完的部分给后代,保证保费不会出现亏损。
年金险也是有收益的,但是他不高,市面上一般的年金险都是在3.5%到4%的一个年化收益,它是一个保证收益产品,所以收益率是不可能太高的,因此我们也不能够光靠年金险来储备养老金,它战不胜通胀,它的作用是来抵御长寿风险,所以要配置多少年金险,你和你的理财规划师会根据您家庭的具体情况商讨制定。
这里总结一下,社保一定要买,而企业年金短期内是不指望的,所以我们最能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就是尽早去开始准备我们的第三支柱个人养老计划。无论是个人养老账户,还是配置优质的年金险产品去抵御长寿风险。这都是我们这次规划服务能够帮助大家解决的。更多的相关的性质信息您跟您的理财规划师去详细沟通。
通过上面教育金、养老金这两个案例,相信大家已经清楚我们是如何量化我们的目标了。有了目标,下面我们进入到第二步的环节——财务分析,了解我们家庭的财务状况,看看我们有多少资源,有多少钱可以存。
二、财务分析
其实有很多朋友,他是没有真正认真的去梳理过家庭财务的。还有一些朋友不太愿意透露财务信息,觉得我们做理财规划就是来找好的产品来买就行了。所以一上来就要产品方案,问有什么产品推荐。但是我们在第一节课里面讲的,理财并不是这样的。
打个比方,如果你去医院看病的话,如果医生都没有跟你问诊,也没有叫你去抽血、CT、 照肺等等的检查,就直接上来开个药给你吃,你敢吃吗?这药是对的吗?所以理财规划也是一样,也只有根据我们家庭财务的实际情况才能匹配的去做出量身定做的方案,开出适合咱们家庭的财务药方。
在CFP的服务标准里,家庭财务分析主要分为两个大的部分,一个是我们的存量资源的梳理,另外一个是我们的流量资源的梳理。存量资源就是我们名下的资产和负债。流量资源就是我们的收入跟支出。
在这里我们先说资产负债,资产负债让我们了解了目前整体的家庭的财务健康度、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房产、车子、商铺等等,还有流动资产、现金、股票基金负债,主要就是房贷、车贷、信用卡的一些债务。整理好这些数据之后,大家可以重点关注两个指标,第一就是固定资产在总资产里面的占比,第二就是现金的充裕度。
有些朋友的资产乍一看还不错500多万,但其实里面有400多万是房产,同时还有200多万的房贷,流动资产只占了二三十万,这在中国家庭是很常见的。
我们接触到的绝大部分的客户固定资产都达到了八成以上,这个主要是因为国人的更新蒂固的意识,觉得有钱就赶紧买房,多多益善,保值增值。但是从家庭财务健康这个角度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