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孩子的教育问题。

最近,我参加了几次孩子班里的家长聚会,每次聚会都会围绕一个问题产生争论。这个问题就是,像某思这种能帮助孩子考名校的校外教育课程,到底有没有价值?

今天我们就拨开迷雾,深入探讨一下,在某思报名狂潮下,这些中产家庭焦虑的究竟是什么?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已经讨论了很多年,大家嘴上都说素质教育最重要。可是讨论归讨论,该排队的时候,还是要排的。

周围的人都在拼命抢名额,我孩子不去会不会落后?

去了后又焦虑,天天在思考孩子要投入这么多时间,负担那么重,我这样逼孩子到底合不合理?将来是不是孩子就能真的成为我们想象中的那种人才?

细想,我们为什么要逼着孩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

无非两个原因。

第一,我们担心孩子不如我们,万一连我们都不如,家族的未来不是往下走了吗?

第二,我们对自己并不满意,所以希望孩子得比自己再上一个层次。

 

 

 

说说我身边的故事。

 

这是我太太的前同事们的经历,我来从社会结构转型这个层面来拆解分析一下。

我们这一代,我们的上一代,包括我们的下一代都在经历,或者必将经历一个社会结构变化的过程。

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是一个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就是上层的人群很少,下层的人群很大。这种结构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是相对稳定的。在这个金字塔结构,中产阶级居于中间位置。

但是,未来社会很有可能不是金字塔型的。

当然,我们希望建设的社会形态是纺锤型,中产阶级在中间,是数量最多的人群。

可是在社会极速转型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状态却是,很多过去的中产职业迅速滑落,成为了下层,某些精英却从我们身边突围进入了上层。

社会不但没有变成中间大两边小的纺锤,反而变成了一个葫芦(或者说是哑铃)。

它的特点是,中间特别细,两头比较大,而上端又远远比下端要来的小。那些居于上端的成为精英,居于下端的成为底层。

更糟糕的是,全世界的贫富差距都在指向这个趋势。

这里讲的不是绝对的贫富差距,而是贫富差距中的衡量指标,就是均值和中位数的差异。

 

 

 

这次美国的总统选举结果,其实也在变相证明美国的社会结构都在从纺锤型向哑铃型演变。川普为什么能击败大热希拉里?正是因为美国社会中最大的人群中产阶级“投诚”了。

这些中产阶级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呢?

其实就是在美国中部地区那些曾经辉煌的行业中就业的大量的蓝领工人,比如说中部的底特律,汽车厂的大量技术工人。

这些人曾经是美国社会的中坚力量,是坚定的美国梦的支持者。可是随着经济形态的变化,西海岸的硅谷、东海岸的金融,都蓬勃发展了,而中部却在没落,这些人在一代的时间里就感觉自己从中产滑到了底层。

在整个民主党执政的精英决策中,如医保政策,不仅没有惠及到这些人,他们甚至还成为了被盘剥的对象,他们感到前途堪忧。怎么办?只能选择能带来改变,遏制住这种颓势的人。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未来社会结构向葫芦型(哑铃型)这个方向发展可能是种大趋势,我们应该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它无关制度问题,无关谁掌权谁执政,只要社会是朝着新经济的方向发展,就很有可能是这样。而一旦这种社会格局形成,想跨越层级障碍会极为艰难。 

 

 

 

对于个人来说,这个滑落过程,几乎是一种无法自己把控的命运,能不焦虑吗?

我们自己就算了,如果我的下一代不能守住中产阶级的位置,变成哑铃的下层。这可怎么办?

有些父母会认为,要帮孩子拿到向上走的入场券,就是至少得有一个优越的教育背景,于是成为挤破头要去上某思的人流中的主力。

有了这样的入场券就能保证向上走,不滑向葫芦(哑铃)的下端吗?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可以两个反思的思路:

第一,究竟什么样的人格特性,能在任何社会环境中都比较容易向上走?这样的人格特性是应试教育能给予的吗?

一定是具备强大的新知识的学习能力、新技术的应用能力,还有新的模式思考能力的人。

这些都不是应试教育能给的。哪怕你一天大学没上,但是你遇到新的东西几天之内能够掌握,能够向另外一种经济形态转型,这种人不用担心落伍。

第二,为什么总要逼孩子又应试又素质教育,为什么不逼自己奋斗?

还是拿川普做例子。

川普之所以能成为总统,川普那令人着迷的大女儿之所以既有魅力、事业又成功,完全是在他们家族四代积累的基础上崛起的。

从川普的爷爷奶奶创业开始,到川普子女辈,正是因为有了整整四代人的积累,他们打败了只有一代积累的克林顿家族。他们的积累并不仅仅是财富意义上的积累,更是一代一代打造起来的思维体系、人脉背景,这种不断累积进步的整体家族氛围,使得一代比一代优秀。

再看看我们自己,我们才三十多岁,人生才过了一小半,难道我们就没有机会变得更优秀了吗?我们没有累积财富的可能了吗?

改变下一代,还不如从改变自己开始更好。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未来规划好,把自己家庭的基础规划好,然后去努力,就算你不能当川普,你也可以当川普的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

当你的财富有了一定的积累,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你的目光就会更长远。

你会想明白,考试能力是会被取代的。我们在一般意义上所提到的这些解决具体问题、搜索信息,甚至进行一些体力和浅层次脑力的劳动者,极易被机器取代,都有可能是未来的下层人士。但是如果你的孩子能够对某一个学科有专长,无论是艺术类还是情感关怀类的,或是高精尖的理论物理、理论数学类的,未来一定不会滑落到底层。

现在你需要做的,不是带着孩子奔波在各个校外培训班之间,而是好好规划自己的未来,通过未来的理财性收入,投入到孩子所有素质教育的支出中,给他们接触先进教育模式的机会。鼓励他们找到自己的方向,同时你能够承受得起他们投入自己所沉浸的方向时需要的时间成本。

比如,如果你的孩子很有天赋去搞音乐,可能开始会有很长时间要大量投入金钱时间去学习,只要你能给TA这样一个机会,孩子未来不会向下层滑落的概率更高。因为TA的能力可以被未来证明是属于向上的力量。

如果孩子仅仅会应试,很有可能就算是考上985、211这些名牌大学,甚至是出国留学,向下滑落的概率还是越来越高。

这是我们对大趋势的一个判断。

在孩子精力有限的情况下,要不要去挤破头抢那些校外辅导课程的名额,这个答案很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