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一笑小朋友的事情,今天在网络持续发酵,我对于现在犹如雪片般涌来的扒皮、专访并不是很感兴趣。

 

我只想从我的身份出发,从父亲、自媒体人、理财教育传播者三个立场浅谈我的看法。

 

 

 

作为一个父亲,11月27日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我就已经参与了轻松筹。我被如此深情的文笔打动,将心比心、毫不犹豫地捐了20块钱。

 

无论背后有没有商业运作,有一个罹患白血病的可爱女孩,还在治疗过程中,我的善心就不会被浪费。

 

我并没有因为随后发酵的事情而感到善心被利用,也不会去追查这笔钱到底会不会再退回来。

 

 

 

今天,当事件不断被扒皮,我的心里当然也不可避免有一点不快。

 

人应该有恻隐之心。没有恻隐之心,冷酷无情,就可能会造成恶。

 

一个从小在健康环境下长大的人,理所应当有恻隐之心,这是人之共性,并非弱点。

 

当这种人性的共有特征被利用,被商业操纵,甚至成为一个事件时,当我们的善心没有用在最有需要的人身上,而是给了那些文笔最好,最会运作的人,我们该如何面对心里仅存的善念呢?

 

 

 

我本非媒体人,因为做了自媒体,和传播产生了联系。

 

扪心自问,哪个自媒体听到“涨粉”两个字都很难不兴奋,无论是个人自媒体还是公司自媒体、其他机构自媒体。

 

我从一开始就没有隐藏我的商业目的,我开这个公众号就是为了传播家庭理财规划服务的。

 

我不知道你所认为的商业目的是不是丑恶,至少在我的价值观里,我认为世界上大多数的善行,往往需要商业运作,才可能有效率地推进。

 

例如单车,政府早就说要大力建设绿色交通修绿道,各市都有市政单车,投资巨大,却连个水花都没有;公益机构也是推动多年,应者寥寥。摩拜单车等一系列互联网商业项目出来之后,马上让大家感受到生活的方便,这就是商业的力量。

 

商业的目的本身并不代表恶,真正有商业价值的产品,往往满足了我们大多数人原先没有发现的本质需求,而这种满足需求,并带来更美好生活的动机,本身就是另一种善。

 

商业目的无须隐藏,因为这并不丑恶。

 

小铜人,以慈善募捐的方式(注:这个概念一定是不准确的,现在讨论很多,专业人士再作解读吧),确实可以达到迅速加粉的目的。但是,以这种方式所加的粉丝,当TA识破了这种善意下,你刻意隐藏的商业目的以后,所谓的粉丝马上就会“粉转黑”。有必要吗?

 

 

 

作为一个从理财教育的人士,我写过一篇文章,关于众筹救助。(延伸阅读别等到在朋友圈看到救助众筹,才想起家庭保障

 

这种流行的朋友圈救助行动,大家发动起来毫无心理压力,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兜售行为。深思起来,值得玩味。

 

试问朋友,如果你不是保险代理人,有谁会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告诉大家保险的好处呢?

 

朋友圈救助和直接告诉你保险的好处,两者心态的区别在哪里?

 

无非是,前者是在悲剧发生后发起的,我们用善心的方式救助;后者是事前防范未然,大家则会感觉你杞人忧天,甚至怀疑你可能在卖保险。

 

这个世界恰恰是这么无奈。事前让大家去思考自己理财或保障问题的人,会被视为有商业目的(其实这才真正能帮到大家);而事后去众筹就是做慈善(助长侥幸心理)。

 

之前我们就探讨过,人生的理财或者家庭保障,只能做事前功夫,事后救助只是亡羊补牢(无论是用互联网还是用其他工具)。

 

保障规划、综合理财规划,预防的都是,未来可能会发生,或按照规律发生概率比较高的事情。

 

事后救助的机制,已经被科学证明,无法防范大多数突如其来的冲击。因为它不定额、不定量,不能保证效果。目前被证明有效的,只有发展了500年的商业保险机制。

 

那些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众筹或互助的模式,都存在没有科学管控风险的隐患。在隐患背后,很可能你的善心未必能发挥作用。你希望贡献善心的同时,也能解决自己未来保障问题的希望可能会落空。

 

 

 

今天,有一个同事问我,他的孩子高烧住院了,一岁多。现在买一份医疗险行不行?

 

我说非常遗憾,孩子健康时,买一份住院险是很简单的事情。但一旦发生住院,一般而言,投保时间就会延迟到6岁(不包括重疾险),证明孩子健康成长,没有后遗症,才能再投保。

 

这就是典型的事后思考和事前思考的区别。

 

 

 

钱能解决家庭的燃眉之急,并不能真正带给孩子健康,但是它会让我们的家庭面对危机时更加从容。

 

 

 

一个悲剧,一天之内变成连续剧,据说,可能会演变为《慈善法》(9月1日)实施后的第一案。这就是人生的不确定性。

 

愿笑笑早点恢复健康,儿童白血病现在也不是不治之症了,治愈率比较高,祝 她和她的家庭好运。

 

以上一点凌乱的看法,给愿意独立思考的人。

 

 

▶︎选取朋友圈里和一些公号里的文字和评论,供大家参考:

 

广州市医保中心的相关负责人、朋友小潘:

 

据统计,全国已有超过13亿人享有各种社会医保保障。没有纳入保障网络的,多是主观原因。我认为所有这些要求社会捐助的人士,都应该表明其参保身份。

 

当然,有保障不等于有充分的保障,这涉及筹资能力、医疗消费水平、风险共担机制等问题,也就是说会有一部分金额的医疗费需个人负担,再加上生活照料、经济来源缺失等的影响,一些重病患者家庭会有沉重负担,因此一定形式的社会救助是必要的。但应建立在完整信息公布的基础上(包括医疗费用结算清单、家庭资产情况说明等),超过一定数额的还应有审核机制。这样也是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必要基础,不能把爱心建立在虚构的信息之上

 

公号“假装在纽约”:《这个世界最大的问题是冲动的热血太多而冷静的脑袋太少》:

 

有一些人的逻辑是这样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能帮一把就帮一把,“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如果是真的,就做了善事;就算是假的,反正也没损失多少钱。

 

这样想的人没有意识到的是,一个人、一个社会的善心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帮了坏人,好人就得不到帮助。没有人会一直做圣母,上当受骗几次,愿意出手帮助别人的人,会越来越少

 

所以,在我们的社会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值得信赖的、有公信力的慈善救助机制之前,让我们暂时放下盲目的善良、信任与爱。多一些怀疑、谨慎,不但不是坏事,不是冷血,而是真正的智慧与大爱

 

公号“米糕新闻日记”:《父亲罗尔到底错在哪》

 

有人说,这次事件充分说明了网络传播不靠谱,但我认为这次事件更加充分说明了谁以为自己能在网络平台上欺骗大众才是更加不靠谱的事情。

 

不管你是谁,抱着什么目的,当你登上这个公开的平台时,就意味着接受全民的审视和考验,但凡有一点不真诚和私心都会被无数倍的放大:企业本来合理的推广诉求会变成带血的营销;父亲心底的一点心机算计就会成为丧心病狂的天怒人怨。你以为可以不露痕迹,但是你忘了在网络世界里,你的一切生活轨迹都有迹可循,你想要违心做事,最后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公号“南方周末”:《有多少爱心可以这样被恶意榨取?》

 

目前,来钱太快太轻松的爱心众筹、慈善募捐,让两种不良倾向暴露无遗。

 

一是得了大病之后,想把自己积攒下来的财产留给骨肉情深的子女,让与自己不相干的外人掏钱给自己救命续命,既要钱又要命,鱼与熊掌得兼。

 

二是既然由外人掏钱,那花的钱越多越好,治疗方案要最贵最尖端的,绝不考虑治疗价值与成本效率,如果花自己的钱或自己子女的钱是绝不会这样干的。

 

这样的用心伤害大家的爱心。至于处心积虑骗取捐款无本套利的恶行就更不用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