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展-真理财”公号2013年3月13日首发至今,已经蹒跚走过3年半的时间,2016年11月14日终于冲破10万粉丝大关(与大号相比,这真的是小巫了)。

记得我第一篇分享的文章是“什么是真理财”,一篇现在看起来有些拙的文章,开始了我的自媒体之路。

 

理财自媒体是个有趣的尝试,通过微信,我将理念与陌生时空中的你交流,这些理念曾经被不知多少业内精英诟病,认为“理财教育”是一个“慢生意”。而你们却认同,并且跟随。

 

也许有一天,当你得到了你的所需,当你已经学会了理财的思维方式,你会取关;无论如何,今天我们是朋友,谢谢你们曾经是我的“粉丝”,谢谢你们曾经倾听我微不足道的声音,谢谢你们伴随着在线理财教育行业的成长。

 

今天分享的文章,是我在广东财经大学招聘会上的演讲,我第一次尝试以这种方式呈现我的创业史和公司发展的现状。

 

创业五六年我越发明白,创业不止是外部建构的过程,而是不断与自己内心对话寻找真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找到我期待的自己在金融领域的定位,也逐步建构起我所创立的事业未来图景。

 

它不见得是一篇好文章,却是最真实的心路历程。我把自己找到真我,以及创必承不断寻找真我的过程,分享给大家,期待与你们共鸣。

 

以下为演讲文字版

(有删减)

 

 

2007年,中国资本市场发生了一件大事。

 

10月14日,上证综指有史以来第一次飙升到了6124点,而这一天,其实是未来一个灾难的起点。18个月之后,中国A股跌至1600点。而6124点的爬升,是从998点开始的,那是在28个月之前。也就是在28个月再往前的几年,是中国资本市场最难熬的一段时间。

 

那个时候,我也在。

 

我2003年进入ING(荷兰国际集团),成为一名精算专员。ING是当时世界500强排第九的企业。2003年还是熊市,我亲眼见证了资本市场是怎么飚起来的。

 

2006年,有史以来第一次股票型基金销售的大牛市开启,此前中国人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基金。随着资本市场上扬,股票型基金被疯狂销售。

 

到了2007年8月,ING跟随其它公司的步伐,在中国市场推出投资连结保险(简称“投连险”)。因为那一年,几乎所有金融机构的所有客户,都疯狂地追逐投连险。

 

投连险,就是用客户保费中的绝大部分去购买跟资本市场挂钩的基金。

 

那时,我一方面在做精算,一方面管几条业务线。那一年ING业绩特别好,当年的年终奖让我买了车,那是我担任部门主管后的第二年。当时我在广州已经有房了。

 

28岁,我过上了有车有房的生活。   

 

但紧接着在2008年,股市大跌。当年很多客户将50万、100万的资金砸在了投连险中。短短十几个月,客户的资产打了二五折。

 

此时的金融机构在做什么?所有的金融机构开始疯狂推荐保本保息产品,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开始成为主销产品;银行系理财产品开始大行其道,产品数量一年翻了四倍。

 

保险公司开始推出分红保险——保本保息、高保费、无保障、高现金价值,有固定分红和定期返还。这些产品持续大卖。

 

这时,我忽然“悟”出一个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放低”身段去考了一个CFP(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的缩写,中文名叫注册理财规划师)。为什么说是放低身段?当时,精算师还是一个被媒体神话的职业,对于考过北美职业注册精算师的人来说,CFP的难度就跟文科生考驾照的笔试一样。

 

我其实是想看一看,什么叫Financial Planner,难道Planner就是在最高点买股票,最低点去买固定收益产品吗?

 

巴菲特曾经说过赚钱很简单,市场贪婪我恐惧,市场恐惧我贪婪。但是到了金融机构持牌的CFP手里变成了,在资本市场最贪婪的时候,我让你更贪婪,利用每一个人的贪婪买产品;在资本市场最低迷的时候,市场恐惧,再次利用每个客户的恐惧买产品。反正我的销售额不会低。

 

那理财的意义在哪里呢?

 

 

2009年,一个猎头给我电话,说香港某间独立理财顾问(公司)——这个行业英文简写叫IFA(Independent Financial Advisor)——要在大陆招一个首席代表。

 

当时我就毅然决然地就辞职去了香港。

 

没想到去到香港,看到的情况比大陆更惨:

 

香港每间银行旁边,都有一大堆敲锣打鼓,戴着布条的讨债苦主,布条上写着“还我血汗钱”、“骗子银行”、“老千银行”。这些都是雷曼迷你债的苦主,年龄平均在65岁以上,他们辛苦积攒的养老金投资到雷曼迷你债后,瞬间灰飞烟灭。

 

跟雷曼迷你债并称的还有另外一个金融产品,叫累计期权。累计期权就是比如要你投资1000万,到一年之后倒欠银行1000万。

 

所有你所听说过的和你所向往的香港或者新加坡金融机构全都在做这个生意,汇丰、星展、东亚、花旗、渣打,直接打电话给大陆富豪,说我们这有打折股票卖。这就是他们对累计期权的宣传,实际上是利用了信息不对称进行疯狂的销售。这是一种极为危险的衍生品,但是在大陆大卖。

 

我才发现,原来天下乌鸦一般黑。

 

当然在IFA,我发现投诉没那么多,这应该就是独立第三方理财的好处。我开始研究IFA的运作体系。

 

我发现如果按我的价值理念给客户做理财规划,以100分算满分评价,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的销售人员,最多只有30分。即便是IFA,我认为评分也顶多就60分,也达不到我的理想。

 

我开始考虑不如自己做,辞职创业。

 

 

 

那一年是2010年,我31岁。

 

创业模式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个体户。

 

我在香港创立了一间影子公司,回到广州在珠江新城租了一个80平方的公寓。我一个人坐在那里,开始给过去的老朋友打电话,说我现在自己做理财规划,你们过来做个小白老鼠吧。

 

当时的状态就是,有时在中大做兼职讲师,有时帮朋友做做规划。乐得清闲自在。

 

偏偏遇到几个“损友”,清闲的生活打破了。

 

一个很早就在番禺做房地产开发的老朋友找到我,问我想不想把公司做大?我另外一个同学,当时在IBM,也说想投资一起做。

 

2011年1月15日,创必承公司就这么成立了。

 

我自己是保险行业出身,非常了解理财金融产品分销体系中拉人头搭建团队的模式,但是心里并不认同。

 

从我创业开始,我就在思考金融产品如何到达个人消费者的信息传输模式。因为在这个模式下,在庞大的金融产品销售体系中,很难保证每一个销售的服务质量,也很难确保TA不成为金融医药代表。

 

正式开公司后,我找了一家早教机构,给带孩子来上课的家长们讲课。

 

讲课的内容就是,让家长在购买教育基金产品的时候不被忽悠,以及如何应对孩子未来教育金通胀的问题。我的观点是:一定要先看病做诊断,才能去开药。家长们都很踊跃地让我做诊断。

 

公司有了第一批客户。

 

2013年,我开了微信公众号,晚上写写文章。开公号的初衷是,公司驻点广州,能接触到我们理财规划理念的人不多,即使我周周开讲座,惠及的人也很少。所以我希望借助互联网手段,让更多人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理财。

 

我的公号的定位,就是一名理财行业的打假卫士,分析哪些金融产品在忽悠人及怎么忽悠的。

 

没想到仅仅过了三个月,没有推广的情况下,就有一些北京上海的粉丝主支找我们做规划了。

 

我忽然发现,原来互联网也可以做理财教育。

 

2014年,线上的客户越来越多,我们开始逐渐将重心转移到以线上理财教育为主。

 

 

 

刚开始时,创必承这间公司完全没有互联网基因的。现在变成一间互联网公司完全是因为三个客户,所以我常说“客户害我不浅”(笑)。

 

第一个客户,是互联网上的一位粉丝,后来联系我做理财规划。

 

一次见面聊天时,他问我,你的公司模式挺好,但靠你这样去讲课,互联网化程度很低,要不我给你注点资,直接把公司做大?我说我考虑考虑。

 

第二个,是某上市企业的创新事业部的主管。

 

他做完理财规划后对我说,你这种报告模式很好,只是从我做互联网产品的角度看,产品还不太好,要不然我给你干,帮你把整个规划模块设计都互联网化、产品化?我说容我再想想。

 

第三个客户,是一家美国公司派驻中国的CEO,他们公司做互联网流量质量监控,就是监控投放在互联网上的广告的流量质量。后来,他也开始独立创业。

 

有一天,他来找我们聊天,他问我们一个月能够有多少互联网流量。我说没有算过,就拿指头数,2分钟就数完了。他说太少了,要么我过来给你做流量?

 

有人出钱,有人做互联网产品,有人做流量,天时地利人和全具备了。

 

2014年12月,创必承开始了真正的第二次起飞,变身互联网公司。

 

 

 

 

真正让创必承找到真我,是在“理财巴士”加入后。

 

理财巴士是自媒体中的大V,大巴的风格平易近人,上到五六十岁已经要退休的老奶奶,下到三四岁的小姑娘,都喜欢听他的课。

 

大巴的优势是有几千个会员,但没有精力做理财规划;我的优势是有一套成熟的理财规划体系。优势互补,我们谈了三次后就决定两间公司合并。

 

我们开始跟着“理财巴士”的成长轨迹去重新思考,创必承在互联网化之前已经可以盈利,互联网化之后不到一年更迅速发展,原因究竟何在?

 

我们当时的定位是“在线家庭财务医生”,但后来我发现,这个定位并不是我们的真我。创必承的顺利壮大,并不是因为我们是医生,别人就来挂号了,而是因为我们在做市场教育。

 

一个正常运转的成长中家庭,没有人教育他,他不觉得自己的财务状况不健康。就算他2007年买的股票跌了,2008年又买了固定收益产品却涨不起来,他也不觉得有什么,因为大家都这样。

 

只有那些看到我们的文章,或是在线上线下听了我们的课后,触动到TA心里那根弦的人,才会来找我们。这个过程恰恰是难能可贵的理财教育过程。

 

当我们竖起了一个标签,说我是做医院的,只有那些意识到自己财务亚健康的人才会来找我们;如果我是做教育的,我教给客户的是——如何提高识别理财套路的能力,这才是我们真我跟客户沟通时能碰出来的火星。

 

领悟到这一点,2016年,我们重新定位:我们要做中国最大的在线理财教育品牌。

 

 

 

互联网普及,只解决了信息多和少的问题,不能帮每一个客户甄别信息的质量,也就是说现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有信息,而没有真知识。真知识的获取,只能靠每个人重建思维体系重,然后去组合信息。这个过程叫教育。

 

现在无论是互联网金融,金融互联网,互联网+金融,金融不加互联网,他们都只卖产品,不做教育。

 

其结果就是,越是金融+互联网,坑就越多;投资者投资行为盲目,越来越忘记自己的长期目标是什么。只有那些有长期目标的投资者,才是一个理财人,投资理财才容易成功。

 

我们定位做教育,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每一个家庭开始跟金融产品,或者与金融打交道之前,都经过理财教育这个入口,这些金融圈里的”坑“一定不可能有市场。

 

 

至于具体理念:比如理财规划一定要长期,要组合,要定投,要你的目标长期坚持,要与你的风险承受能力做综合配置,这些都是每个人在寻找理财真义的过程中,应该坚守的。

 

说了这么多我和创必承寻找真我的故事,其实想一想,你在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理财规划的过程,不也是探索真我的过程吗?

 

只要你找到了这个“真我”,很多事情就迎刃而解了,你就不再会漫无目标的寻找迷失方向。到那一天,你会发现真正的自由不是实现了财富自由,而是你找到了方向,实现了你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