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真理财”突然迎来了好多新朋友,诚恳地欢迎大家。

 

真理财是三年前开启的,当时我的出发点很简单,只是想把自己经常思考的一些“烧脑”的想法记录下来,所以“真理财”不仅仅讨论与家庭理财和保障相关的问题,还杂七杂八的夹带着我对经济现象的观察、财商行业的发展,甚至有时候还会有创业感悟和育儿思考的想法。

 

所幸居然能获得许多朋友的认可和共鸣,我真的十分高兴和欣慰。

 

时至今日,我仍然初心未改,做这个公号的兴趣愈发浓厚,文笔也被你们培养得越来越好(笑)。

 

所以,近期我会选一些旧文重发,方便与新朋友们更快地互相了解,也欢迎老朋友们一起重温旧时光。

 

 

---------我是正文开始的分割线--------

 

 

 

先跟大家讲一个故事。

 

2001年,他12岁,那一年,他的小叔考上了北大,全家人放鞭炮庆祝。

 

这个12岁的孩子,忽然扬起头,对他的爸妈说,将来我要比小叔还有出息,一定要出国留学。

 

父母乐得合不拢嘴,说将来就算砸锅卖铁也要送你去。

 

2007年,转眼这个孩子考大学了。

 

儿时的梦想让他变得更加不甘于平庸,他再一次说出了自己的梦想,“我还是想出国。”

 

这一次,父母都沉默了。

 

原来,父亲看到股市飞涨,把所有的钱,连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钱,全投进了股市。

 

没想到短短两个月,股市打回原形,扣除还爷爷奶奶的养老钱,父母的本金也亏损了不少。

 

老妈怨恨地看着老爸。

 

老爸只能说,你要留学我们不支持也不反对,希望你自己争取奖学金。

 

孩子暗暗努力,开始考托考G。

 

第二年,2008年,留学中介告诉他,以他偏文科的背景,申请奖学金几乎不可能,因为万恶的金融危机,很多奖学金的名额都被CUT掉了。

 

他很努力,依然拿不到奖学金。

 

他几日几夜不眠不休、辗转反侧,最终决定留在国内。

 

幸运的是,父亲的股票后来解套了,家里又买了一套房子。

 

他非常懂事非常释然,自己的梦想,应该自己去实现,不能怪父母。

 

如果你是他的父母,你会怎么想呢?   

 

 

 

我在儿子学校的家长聚会上,认识了一位同学家长姓陶,他2007年从美国回来发展,拥有美国戴维斯大学电子工程硕士学位,近几年在一家跨国公司担任高级工程师。

 

家长在一起闲聊,话题自然离不开孩子的教育,希望能从他那儿了解一下国外教育的方向。

 

他充满自豪地说,从孩子两三岁开始,他就给孩子做了教育金规划,每个月给孩子存1万元的教育金。

 

我说你的孩子不是已经是美国人了吗?美国的孩子享有这么多的教育资源,还有必要存这么多?

 

他说你错了,如果孩子将来需要按照自己梦想,还要有额外的教育资源投入。

 

他告诉我他真实的故事。

 

 1995年,刚在中大呆了没两个月,他就收到了国外的录取通知书,前往加州留学。

 

他没有申请到奖学金,爸爸倾尽所有,除了首年的学费,还给他1400美金的生活费。

 

“仔,爸爸没用,只有这些了,你先用着,我再想办法!” 爸一脸愧疚。 

 

从走出国门那一刻,他迅速成熟了。

 

 

 

再讲一对夫妻的故事。他们非常坚定要做孩子的教育规划,而且目标定得非常高。

 

我问他们为什么要设这么高的目标,以致家庭财务不宽裕。

 

爸爸开始打开话匣子:

 

他也是一个海归,从法国学成归来。

 

他在法国足足待了四年,没有回过一次国。

 

不想家?当然不是。

 

想得要命!

 

不过迫于学业、经济和父母的压力,他一直强忍思乡情,独在异乡。暑假还要去摘农庄帮忙摘水果挣生活费,真是一把辛酸泪。

 

和故事二中的陶先生一样,出国留学耗尽家里的所有资源,省吃俭用也很难再凑出回国的路费。

 

这位爸爸一脸坚毅地说,如果孩子有能力出国留学,我就一定让他想回来时随时可以回来

 

不能像他和父母一样,相隔天涯,归期茫茫。

 

 

 

 

说到这里,一定会有很多耙耙麻麻说,

 

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刻意呢?顺其自然最好。

 

将来孩子如果能够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即便不能享受高等教育,相信也会过得幸福的。

 

与其去考虑未来,不如现在就好好陪孩子,把所有的精力、资源放在当下的陪伴上。

 

这些都没错。

 

回到第一个故事,当孩子躺在床上以泪洗面的时候,我们作为父母,真的会在旁边松一口气吗?会觉得孩子懂事吗?会因为孩子终于放弃而感觉自我安慰吗?会觉得,终于可以不花出国钱,又可以跟孩子在同一个国度长相厮守了?

 

我不知道你会不会,反正我是一定会感觉遗憾和愧疚。

 

请注意,这个遗憾不是孩子的遗憾,往往是家长的遗憾。

 

如果你扪心自问,将来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心里都不会有遗憾,那是你内心强大,我无话可说。

 

如果现在我们设身处地,以20年后的心态,来看今天所处的环境,或者你应该问一句,我是不是有机会把这种遗憾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呢?

 

这可能是要为孩子做所谓“教育金规划”的本质吧。

 

至于怎么做,我已经说过很多次。

 

真正的教育金规划应该包括4个方面的考量,绝不是买一份教育金险这么简单:

 

第一,量化未来的需求。

这里包括给孩子教育路线设想(如希望孩子在国内读大学,还是留学,是上普通学校还是名校?)量化需求的目标储蓄金额,(如哈佛的学费目前是一年20万美金,到孩子上大学时大概是多少)。

 

第二,家庭财务能力和风险的评估,量入而出。

包括梳理家庭财务状况,收入及支出,明确为教育目标能够提供的预算(有多少钱可以存)。对家庭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评估,确定合理的收益率,作为一个长期储蓄规划,需要能够达成目标,也不可以因为超越了可承受的短期风险波动而终止或者寝食不安。

 

第三,基于第1点和第2点的结论,定制出合适自己家庭的资产配置储蓄方案, 尽快开始。 

孩子上大学的时间从一出生就决定了,越早开始有规划的储备,压力越小。如陶家长,他从小孩子出生时就开始准备, 意味着他有18年的时间去准备; 如果孩子已经5岁了,就只有13年了;如果孩子已经15岁。。。

 

第四,有了规划,开始实施, 我们就要考虑规避教育金漫长储备周期所面对的非金融风险, 制定合理的家庭保障方案。(延伸阅读:家庭保障规划最完整的路线图1.0版

 

 这也是全方位理财规划的一个缩影,养老金规划、家庭保障规划,也是遵循这样的路线图进行的。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儿童性教育专家胡萍说过的一段话,放在这儿再次与大家分享:

 

对于个体孩子来说,他们的梦想和实现梦想的途径才是最重要的。作为一个母亲,我给自己的任务是发现儿子的天赋,保护好他的天赋,帮助他找到自己的梦想,帮助他获得实现梦想的平台,这样的帮助包括的心灵方面和物质方面。当有一天,儿子突然告诉我:“妈妈,我要去剑桥学习生物”的时候,我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尽我的力量,帮助他实现这个梦想。